close

現實人生的「表」與「裡」--電影《口白人生》

劇照是從偷來的。

 

以「他渾然不知」(Little did he know)開場的故事

 

某天稅務員哈洛耳邊突然響起如電影旁白的女聲,細靡遺地敘述出哈洛每天規律單調的一舉一動,甚至捕捉出他的內心獨白。聲音的主人來自一位遇到寫作障礙的知名悲劇作家,正處心積慮地安排筆下的主角(即哈洛)如何在「完美」的小說結局裡死去。

 

在電影中女作家艾瑪兩次臨摹死亡的場景。一次是站在自己的書桌邊緣,張出手掌想像跳樓身亡者如何品味迎面撲來的強風。一次是坐在滂沱大雨的橋旁,邊咳嗽發抖邊想像自己如何在惡劣的氣候中,駕車失控衝出橋面。艾瑪臨近死亡時的表情,幸福可愛得叫人毛骨聳然。也道盡了自文字發明以來,書寫死亡一事的根本困難。若作者不曾「真的」死去,她也無法「真確」地捕捉死亡的體驗如何。但若作者「真的」死去,她也不可能從棺材裡面爬出來搖筆桿,除非我們「真的」相信「通靈術」。

也許根本作家艾瑪從事的就是「通靈術」:「替被規定為不得言說之『物』,進行代『言』」。她必須先讓「內在」的某些東西,代替她「真的」死去,死去成為不得言說的「物」(譬如她筆下的主角)。她才得以披上「通靈者」的外袍,從口中喃喃數落出「死者/物」的全盤故事。通靈者的合法性地位就在於「死者」已經「真的」死去。只有當「死者」真確地死去,不得再「親口說出」什麼的時候,一個可供「代」言的結構性空缺才得以讓出。就像遺囑留給讓律師唸出、印在地毯上的血漬留給CSI辨讀……。

 

文字、語言逼近現實的臨界邊境就在對於「確定失落/死亡」一事的再次追認:「真實的內容」必須先「真確地」失落了、確定不再復返,「通靈者」才得以透過宣稱自己是「假」的、「代替」的,取得繼承的「合法性」。但「通靈者」的視野從來不會僅侷限於「死者」所見、所感受,通靈者總是「更多」的什麼,她的工作就是代替死者合法地「活著」。

 

「他渾然不知」這句話點破了電影裡兩條交錯的主線之間最有張力的衝突。當哈洛在公車站牌聽到「他渾然不知」這句話時,他渾然不知了什麼? 他渾然不知這個聲音只是自己的幻聽? 細心安排的惡作劇? 還是神喻的命運? 他渾然不知口白即將安排他面對什麼樣的劇情? 是悲劇,還是喜劇? 除了他在「渾然不知」裡,意外被預告了死亡。

 

在哈洛的渾然不知裡,他同時也「頓悟」到人生的「之外」。� a67 �刻板的稅務人員印象為主角容易讓觀眾誤會,哈洛的人生缺乏意義是他一絲不茍的行事風格所造就的。反諷的是,哈洛每天數算刷牙次數的生活態度,才是建構他生命意義最積極的努力。在看似通往無限可能性的每一天早晨裡,哈洛以規律的動作將每一個微小溢出常軌的「意外」,收拾進更大更無垠的「整體」當中。

 

哈洛在辦公室隔間趴趴走的場景,就像一枚精準的零件在一台充滿運轉吵雜聲的巨大加工機器裡暴衝巡走。但身為機械零件並非意味著被剝奪了「個人」的感受,在故事,身為齒輪也身為齒輪的細膩感受,尤其當口白道出建檔時資料夾相互摩擦的聲音,在哈洛耳裡聽來像是海浪拍打,彷彿身置深邃的海洋中央。也同時揭露出「意義」的祕密:唯有被有系統、有條有紊收納在巨大的「有機體」裡面,構成其一部分,看似零碎、「無意義」的微小動作,才有機會在它專屬的位置上,取得應得的「意義」。

 

同樣的主題在艾瑪身上以開宗明義的方式說出來:「我寫作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描述人與人之間如何透過微不足道的小事物而彼此關連……(憑記憶還原)」當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件零散地撒在日常生活裡,它們只是漫不經心、毫無意義的小動作。只有藉由艾瑪的筆下聚攏在一起的時候,關連性被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有機整體:故事。在故事裡,每一個無意義的瑣碎驚瞥都將找到它自己的歸宿。就像由每一個浪花的細小泡沫,組構成浩瀚無邊的海洋。

 

當口白從耳邊響起,為哈洛每個動作、每個念頭下滿註腳。哈洛的一舉一動不再是「沒有意義」的,而是「太過有意義」的,其意義卻是關聯於一個哈洛渾然不知的「整體」。死亡的預告喻示著整體的彼此關聯性已經「完成」、已經封閉,不允許哈洛� d3c ��加入其它可能性。口白在哈洛的行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猶如規定物體運動背後的物理定律。它不僅是規定,更是「內容」(對個別行動賦予整體意義的解釋)

 

「裡」與「表」:意義與歡愉

 

哈洛經由心理醫師的轉介,找上在大學任教的文學教授,經過一連串實驗後證實「命運」無法違逆。文學教授給予哈洛的建議是:「去做之前不敢嘗試的事吧!」在以死亡為主題的電影裡,這類的轉折可以說是老梗到了不行。當人們不確定未來的命運時,總是忙著算計著自己為明天積攢下了多少積蓄。只有當命運在眼前昭然若揭的那一剎那(知道自己得到絕症、準備慷慨就義),生命才第一次掙脫了因果序列的捆綁。只有當人們不再在眼光投注於「明天」的汲汲營營時,「當下」才得以綻放光彩。

 

改變態度就可以改變命運,恐怕只是一般人過分俗套的理解,電影好像也沒有打算走這麼無腦歡樂的路線。「重新去生活!」這句命令的真正積極性在於,在領悟到了命運已經註定、未來不可能改變的「悲願」下,掙脫「生命整體意義」的重責大任,「只是」膚淺地品銘著某個稍縱即逝的瞬間偶然擄獲我們心神的微小事物。就像在沙灘上追逐美麗浪花的小孩,也許他永遠沒有機會知道有關於海洋、有關於宇宙的偉大祕密,但在「表面性」的嬉戲中,他也許就比任何人都還懂得怎麼「享受」這片海洋。

如果說哈洛藉由對「裡/內在意涵」的放棄,重新體驗到「表/感官享受」的愉悅,對比在女作家艾瑪這端,也道出了上帝另一道鮮為人知的祕密:「其實祂並不知道怎麼享受生活,或者說,祂根本沒有生活。」祂只是純粹的概念,沒有「表層」的「裡」。所以祂必須創造人類/小說家創作角色,創造出一個生命極為有限且茫然渾沌不知終極意義為何的「人類」,才得以代替自己重新肉身化於紛擾有情的俗世中,重新體驗什麼是生活。耶穌救贖人類的證道歷程,可以從正面表述為人類掙脫個別生命的有限性,重新找回/驗證與宇宙終極意義的緊密連繫。然而故事另一個隱� 54a0 ��版述事,就在伊甸園神話裡,只有藉由失落/墮落、只有藉由愚蠢與犯錯(脫溢於整體意義的軌道),人類才有機會懂得什麼是歡愉。

 

到這裡似乎已經完成了一圈對「通靈術」的反轉。原來,死去的神靈們棲居於神祕寂靜的宇宙整體,當人們乞靈於巫者說出失落的語詞環節時,也是在重新尋回有限的個人與整體意義(宇宙)之間的聯繫。但這同時也是神靈降生的場景,唯有當不朽不滅的全能神力仲介於片斷愚眛的俗世煩惱時,神靈們才第一次「活」了過來。

 

原來他是「真」的

 

電影劇情重要的轉折之一,哈洛找上作家艾瑪的景象。艾瑪發現他筆下的角色正活生生地站在面前時,她再也沒有辦法在筆下「殺死」任何人。宛如古老的倫理議題再現:肉食者突然發現盤中的食物原來也曾經擁有感覺。但電影中帶出的溝通並沒有這麼單向(宰制者對被宰制對象的憐憫)。從兩種不同觀點出發的「真實性/真理觀」神奇地(好萊塢童話)在電影裡達成對話、互相欣賞,並且彼此感同身受。

 

哈洛能夠欣賞作家艾瑪將他每天枯燥重覆的小動作、不著邊際的思緒、無以名狀的感受、天外飛來的意外……,一起收拾進字裡行間,就像由每一個音符共同編譜成的浩大交響樂章。哈洛體會到小說如何將他「單調」的生活,提昇到另一層「崇高」的境界,欣然同意了自己的處死。

 

在艾瑪還沒有遇上哈洛之前,紙頁上的哈洛是「假」的、是「虛構」的,只有作為整體的小說是「真」的。哈洛的感受是「假」,是她安插進他腦袋裡的瘋狂構想。哈洛的煩惱是「假」,因為身置薄薄的紙頁之上,「渾然不知」的哈洛不可能體悟他每一個小動作、小意外如何精準牽動劇情的推展,只有閣上小說後,縈迴在讀者心頭之上的感動是「真」的。當艾瑪遇上哈洛之後,她才發現哈洛是「真的」活著。他的煩惱是「真」的,他是「真」的受困在他的生命有限性裡,而哈洛的「渾然不知」並不只是人類的愚眛無知,而有另外一份「真摰」的坦率可愛。

 

艾瑪偷偷改寫了結局,也徹底改變了故事敘述的主軸。

As Harold took a bite of Bavarian sugar cookie, he finally felt as if everything was going to be okay.

哈洛咬了一口巴伐利亞糖霜餅乾,他終於感到好像一切都會好起來

Sometimes, when we lose ourselves in fear and despair in routine and constancy, in hopelessness and tragedy, we can thank God for Bavarian sugar cookies.

有時候,當我們迷失在恐懼與絕望當中,在一成不變的日常作息、在失望與悲傷裡,可以感謝上帝賜與我們巴伐利亞糖霜餅乾。


And fortunately, when there aren't any cookies, we can still find reassurance in a familiar hand on our skin or a kind and loving gesture or a subtle encouragement or a loving embrace or an offer of comfort.

如果手邊沒有餅乾,我們仍能從肌膚上那隻熟悉的手裡、或是一個善意和深情的手勢、默默的鼓勵、一個愛的擁抱當中得到安慰。

Not to mention hospital gurneys and nose plugs and uneaten Danish and soft-spoken secrets and Fender Stratocasters and maybe the occasional piece of fiction.

更不能忘了醫院病床、鼻夾、還沒吃完的丹麥餅乾、娓娓道來的秘密、芬達史崔特卡斯特電吉他,或者偶爾的一篇小說。

And we m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se things, the nuances, the anomalies, the subtleties which we assume only accessorize our days are, in fact, here for a much larger and nobler cause: They are here to save our lives.

我們必須要記得的是不論是細節、異常、微妙,這些我們以為只是來點綴生活的瑣碎小事,其實有著更偉大崇高的意義:它們是為了拯救我們的生活而出現在這裡。

 

希望故事外的每個人生,都可以這麼歡樂。

 


聽聽他們怎麼說電影:

  • ·         藍藍的 4bd2 movie blog  070128:電影後設小說
  • ·         The Life Style of Polar Bear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 Little did he know
  • ·         嘗試一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電影】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     哈囉~ 馬凌諾斯基 【電影】口白人生
  • ·         aLL mY liL ObsEsSioNs 【非影評】《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
  • ·         格外有格。別有一格 口白人生短評
  • ·         這是一場鬧劇 口白人生
  • ·         Fran私觀點 Let's talk about Stranger than Fiction!
  • ·         SO WHAT?!  [觀影]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 ·         火行者的電影部落格 《口白人生》勇敢面對命運,才能改變命運
  • ·         The Wind And The West Moon 口白人生:中年狂想曲
  • ·         米可隨性寫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
  • ·         白色七號 口白人生---不可錯過的好電影(內含劇情)
  • ·         禁止的言語 由我來說:Stranger than Fiction 口白人生
  •     Jeremy's Boxxx(已封存) 【DVD推薦】Stranger Than Fiction 口白人生
  • ·         Hommy在奇摩電影上的影評 每個人生都有的【口白人生】
  • ·         喀報 《口白人生》讓你看見自己的劇情
  • ·         佈雷克的部落格 【口白人生】給一成不變的人生多點衝擊吧!
  • ·         囡仔著驚罵罵號 口白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
  • ·         吆惑妖喝-賦形索摸 偽《death and taxes》後記--口白人生

 





以下內文出自: http://blog.roodo.com/solibizi/archives/8401529.html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辦公室隔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obertujud80 的頭像
    robertujud80

    h4maynjf

    robertujud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